欢迎光临九江市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解决方案 > 资源匹配方案 >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5-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6-05-24 11:20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6月9日

  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促进山西省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方案》(晋政发〔2014〕39号)等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

  1.物流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2013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占全国同口径物流增加值的2.71%。全省货物运输量15.24亿吨,占全国货物运输量的3.38%。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7.32亿吨,占全国的18.42%;公路货物运输量7.92亿吨,占全国的2.23%。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23%,比2010年下降5个百分点。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近年来,公路网络建设不断加快,“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天字型”物流通道网络不断完善,内畅外联的物流通道网络基本形成。2013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23公里,铁路密度达到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1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9.1公里/百平方公里。重大物流载体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山西兰花物流园区、山西大同万昌物流园区、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美特好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物流园区、物流节点和配送中心。

  3.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山西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启用,并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全面对接,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山西省节点,实现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物流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跨行业、跨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围绕煤炭交易的运营,自主建立了现代网络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自行设计开发的煤炭现货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具有电子自动撮合签订合同、场内交易、远程交易、货款结算、货物交收等全程化多方位服务功能,实现全省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的启动运营。

  4.物流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等文精神件,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推动了物流业重大工程、专业物流、物流中心等建设工作,全省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5.物流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依托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国新能源集团等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了覆盖煤炭主产区及周边省市的运销网络体系。依托省内商贸业集聚地和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了一批面向全省、辐射周边,集展示交易、信息交流、电子商务、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商贸物流基地。依托省邮政网络和省供销社“四网一平台”的网络、信息和终端服务优势,初步建立起集采购、物流配送、零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农村便民连锁配送网络。

  总体上看,山西省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成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存在项目布局散、乱现象,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强,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区域一体化运作能力较弱。二是物流企业竞争力较弱。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性不强,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与优势产业结合不足,对市场和资源的掌控能力不足,企业一体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物流服务水平低。三是专业物流发展不充分。物流产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与山西省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相适应的专业物流网络。四是物流通道作用发挥不明显。物流运输通道与物流节点结合不紧密,不同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尚未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及运输装备、运输组织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跨区域、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性、统一性较差,管理协调难度较大,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新常态”下,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持续回落,国内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严重饱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特别是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对外部需求依赖严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已进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一是中央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将为山西省物流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机遇。二是随着国家及山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改革成效和举措正在进入释放期,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现代物流业提速发展。三是煤炭市场经济低迷的倒逼,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开了时间窗口,为产业转型创造了条件,为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良机。四是国家《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布局的晋陕蒙煤炭物流外运通道,涵盖了山西省北、中、南三大煤炭基地,有效提升了山西省煤炭专业物流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为山西省煤炭物流发展提供了较高发展平台和难得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发展方针,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市场化导向、区域化推进,着力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产业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提质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主要原则。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以改革创新统领,以扩大开放推动,深化物流业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省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全省物流产业外向度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和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做大做强物流产业主体,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完善标准,提高效率。推动物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三)发展目标。

  遵循“夯实基础、构筑平台、调整结构、促进改革、推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全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潜力,通过区域性专业市场、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实现规模效益和服务能力的整体跃升。力争到2020年,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完善,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成本逐步下降,建成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区,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与带动发展功能的物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物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煤炭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等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物流专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新的物流装备、技术广泛应用。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物流基础设施和通道网络基本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西进东出、南北贯通、连接周边、通达全国的“天字型”物流通道网络基本完善。

  (四)空间布局。

  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律,结合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发展,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主动对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欧亚贸易通道、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天字型”布局现代物流产业,重点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

  1.“天字型”物流通道布局。“天字型”物流通道由大秦线、京包线、同蒲线、太焦线、太中银线、石太线、大西客运专线、石太客运专线等重大铁路交通轴线和西进东出、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大通道构成,是山西省煤炭、特色农产品、大型装备等的主要外送通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物流通道。

  2.中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铁路太中银线、石太线、瓦日线、太兴线、大西客运专线、石太客运专线和京昆高速、青银高速、二广高速等交通轴线,结合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和吕梁市的生产力布局以及战略定位,打造功能齐全、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业密集区,成为山西省打造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其中,太原市和晋中市集中布局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应急物流等业态,打造产业集聚、品牌汇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业核心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枢纽。阳泉市和吕梁市重点布局资源型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商贸物流等业态,建设煤炭集散、储配中心和特色农产品现货交易市场,积极推动与太原市、晋中市分工协作发展,构筑太原-晋中现代物流业核心区域横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功能拓展区。

  3.北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贯通东西的铁路大秦线、京包线、大张客专和宣大高速、荣乌高速、忻阜高速、忻保高速、灵河高速及连接南北的铁路北同蒲线、大西客运专线和二广高速等交通轴线,充分发挥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资源优势和涉煤产业发展优势,结合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及乌(乌兰察布)大(大同)张(张家口)金三角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大力推动煤炭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业态发展,建设煤炭集散、中转煤炭储配中心、省外煤焦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形成产运需有效衔接、省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生产、运输、储备、配煤相互支持、整体推进的煤炭物流网络,打造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

  4.南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铁路南同蒲线、太焦线、侯月线、侯阎线、大西客运专线和京昆高速、二广高速、青兰高速等交通轴线,充分发挥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强化区域合作,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基础,构建辐射东南和西南的区域格局,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资源型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物流等业态,引领晋南地区传统产业升级,打造山西省现代物流业对黄河中游地区开放与合作的桥头堡,成为链接我国东部沿海大通道的现代物流基地。


  三、主要任务

  围绕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重点推进物流通道建设、着力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着力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等八大任务。

  (一)加快推进物流通道建设。

  结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物流需求的分布特点,依托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交通设施,适时调整相关规划,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优化通道结构,加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通道运输集约效应,推动物流业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1.推动铁路物流通道建设。按照“天字形”布局,充分利用铁路路网能力,将铁路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园区)规划建设与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科学定位,加快铁路物流中心建设;推进铁路物流发展,促进装车线改造,完善货运安全、服务设施,拓展服务范围;促进货运信息系统开发,实现运输全程货物信息互相衔接、流转顺畅,大幅提升货运信息化水平;发挥好瓦日铁路、太中银铁路、太兴铁路和吕临支线铁路等新增装车能力,加快推进乌兰察布(集宁)至大同快速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山西段建设,打造以铁路煤炭物流体系为中心,生产资料物流、普通商品等非煤商品物流为辅助的综合性物流体系。

  2.推动公路物流通道建设。以“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为骨干,国道、省道、县道公路网为基础,形成纵横交错、分层推进、高效直达的公路物流通道。重点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建成与邻省对接的33个高速公路出省口,形成纵贯南北、承东启西、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络;新改建与铁路、民航货运站场衔接的路线,提升技术等级,提高通行能力;加强市到县、县到乡重要路段等级改造,为邮路畅通提供基础保障。全力推进高速公路ETC全国联网工程,打造内畅外联的物流通道网络体系。

  3.推动航空物流通道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为中心,长治、运城、大同、吕梁、五台山、临汾等省内支线机场为节点的全省民航机场航空物流网络体系,完善航空物流基础设施,推进航空物流通道建设,积极扩大与快递企业合作范围,推进联动发展,提高空港物流运作能力,推动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加强航空与其他运输方式间的有机衔接,开展多式联运,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连通世界的航空物流通道,建设安全快捷、功能齐全、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航空物流体系。

  (二)着力完善物流配送网络。

  在国家确定的二级物流园区城市太原、大同、临汾等布局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面广的物流园区,在中心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周边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配送网络。

  1.统筹规划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建设。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注重生产服务型物流功能建设,在晋南、晋中、晋北先行培育打造以物流园区为依托的物流中心,依托大同空港物流园区、晋中经济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和运城空港开发区等开发区(园区),力争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显著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积极申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不断总结经验,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作用,促进全省物流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按照全省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在严格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推进物流园区水、电、路、通讯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周边公路、铁路配套,推广使用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发展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快递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发挥物流园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2.合理布局物流配送中心。在全省商贸业聚集地及大型批发市场,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仓储、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备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商贸物流产业适度集聚。逐渐将公路、铁路枢纽货运站系统中条件好的货运站改造和建设成为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网络。鼓励铁路城市货场拓展物流服务项目,搭建铁路货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服务的合理分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加强物流末端网点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在大型居住区、商业区、校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综合办公区等人员密集、交通繁忙、管理各异、个性化服务需求旺盛的区域,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配送分拨中心和城市末端配送网点。积极建设农村物流末端网点,大力支持“快递下乡”,引导邮政、快递等物流企业融合发展,力争达到“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共同配送网络,提高 “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形成覆盖全省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提升物流企业发展水平。

  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企业,深化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合作,提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1.培育和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物流企业与各类市场主体的战略性重组,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继续做强以晋能集团、山煤集团、能投集团等以煤炭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山西省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2.推进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合作。围绕山西省煤炭、焦化、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化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程度,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运营衔接、技术融合、装备共用、人才互动,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鼓励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释放物流需求。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协同发展。

  (四)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1.加强物流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在企业生产、配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主要作业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采集、标识与识别以及货物可靠配送、安全保管和可视化跟踪,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展物流行业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2.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物流的作业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物流的及时响应能力,促进精益生产和服务,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能力。推进煤炭、钢铁、农产品等行业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健康发展,重点依托工农业商品集散市场,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山西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整合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中小企业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布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

  (五)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高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物流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物流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食品冷链、医药、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推动物流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六)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根据国家实施物流标准化进程,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化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根据山西省物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资源型散装物料物流、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中转集散场站建设、商贸物流配送、物流机械装备制造业、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安全信息和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建立物流标准体系。在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快对现有仓储和转运设施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试点工作。创建物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准确、先进的标准化动态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

  (七)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发展绿色运输,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比重,推广应用铁路散堆装货物运输抑尘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合理规划运输路径,努力优化配送路线,在确保主车、挂车安全匹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提高配送效率和车辆装载率。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加大淘汰黄标车力度,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发展绿色包装,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的循环利用水平,构建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物流系统。

  (八)着力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

  完善山西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扩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在相关职业院校配套建设省级物流重点专业、物流技术研发实验室和省级物流实训基地,完善在职培训体系,提高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物流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参照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加大高端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四、重大工程

  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资源型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保税物流、应急物流等八大重点领域发展,强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保障力度。

  (一)农产品物流工程。

  围绕山西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小杂粮、棉花、干鲜果、特种养殖、反季节蔬菜等较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综合成本,保障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依托山西省丰富的畜牧资源,支持一批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广泛采用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改造,建设产业链全流程质量监控和追溯系统。

  发展粮食物流。鼓励大型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形成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推进粮食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形成稳定、快捷的粮食物流通道。大力推广四散技术和散粮运输方式,建设省级粮食物流中心、省内区域性散粮物流节点等“四散化”基础设施,提高散粮储运能力。

  (二)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

  依托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围绕三大煤炭基地,大力发展以煤炭、焦炭等为主的资源型产品物流。加快完善煤炭输送通道,整合铁路、公路物流资源,加快推进战略装车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天字型”铁路物流通道。在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集运系统。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晋能集团、山煤国际和国新能源集团等重点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大力推动在煤炭主产地、市场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储配中心和煤炭超市,加快在省外主要消费地启动煤焦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完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三大区域煤焦销售网络,打通山西省煤炭物流大通道。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发展绿色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大力推进山西省天然气(煤层气)管道建设步伐。在完善“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城镇规划布局,构建“一核一圈多环”管网格局,加快管网互联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全省、气源互补、保证安全平稳用气的大燃气网。

  (三)商贸物流工程。

  以满足城乡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国内贸易稳定发展为重点,着力完善各地的商贸业集聚街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展示交易、现代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城乡配送网络建设,重点在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快递等领域开展共同配送。引导和鼓励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创新,加强社区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同城配送、“网订店取(送)”等创新模式,提高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率,鼓励大型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向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开展商贸物流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推广统一配送、共同配送等模式。

  (四)制造业物流工程。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围绕山西省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对制造业物流的需求,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推动装备制造物流、钢铁物流、冷链物流、建材物流、化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业态发展。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施一批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理念,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提高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业务联动,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两业”联动发展的成果。

  统筹规划和发展山西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制造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推动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共享共用,积极引导区内的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扩大物流需求,凡能够集成整合、委托外包的物流资产和业务都要实行社会化运作,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抓住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与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吸引电子商务巨头布局建设区域物流节点,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科学布局快递物流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集成发展。加快侯马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

  支持建设国际快递转运中心和分拨中心,把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建成山西省最大的进口商品展览展示中心、国际化快递转运中心、分销分拨中心和出口商品集拼中心。以国家把太原确定为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努力争取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落户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

  大力支持快递物流发展,引进国内外各大快递公司在太原建立航空转运中心。优先筹划普速铁路快运班列运输,利用高铁线路发展一日送达行包及快件运输,推广集装化用具,积极推行快件自动装卸设备,建设快件处理、信息、安检等综合性设施平台,加强快运物流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六)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

  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回收物流企业,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山西省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和地沟油回收利用,规范餐厨垃圾处理流程,提高餐厨垃圾回收效率,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长效机制。

  (七)保税物流工程。

  推进保税物流建设,创新利用保税政策和现代物流方式,推动内陆开放,激发经济活力。加快山西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为省内外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保税服务,减少通关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陆路、空运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直接连通。加强对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推动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为目的,推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形成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合理布局。加快推动临汾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推进晋城兰花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加快太原枢纽(北六堡)物流中心中鼎保税港等规划项目建设。

  (八)应急物流工程。

  鼓励建设集满足多种应急需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提升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应急物流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简化审批制度。

  认真清理针对物流企业的资质审批项目,改进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逐步减少行政前置性审批。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登记条件。积极支持物流企业跨区域网络化经营,简化连锁经营证照办理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二)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

  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市场秩序。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开展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完善物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和集约化运作水平,减少无序竞争。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三)加强安全监管。

  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督促物流企业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加强对物流车辆和设施设备的检验检测,确保车辆安全性符合国家规定、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禁止超载运输,规范超限运输。危险货物运输要强化企业经理人员安全管理职责和车辆动态监控,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物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物流信息平台及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建设共享信息的技术接口。道路、铁路、民航、邮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货物收运、收寄流程,进一步落实货物安全检查责任,采取严格的货物安全检查措施,推广使用X光机安检设备等技术手段对集装箱、货运物品和寄递物品进行探测查验,提高对违禁品和危险品的发现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曝光违法违规托运和夹带违禁品、危险品的典型案件和查处结果,增强公众守法意识。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及省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着力降低物流成本,在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物流业项目用地优先给予保障。切实落实价格和税费政策,物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物流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投资用于自营物流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购置的进口设备,经认定后可享受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根据各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城市配送车辆管理与通行规定,通过建立分路段、分时段、分车型的货车通行证制度,适度放宽对符合标准的城市配送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提高城市物流网络的配送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和提供物流技术服务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五)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强化物流服务质量意识,在提供基础物流服务的同时,创新增值物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差别化物流服务。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数据中心,改善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优化更新物流技术装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建立覆盖全省、连接国内外的物流网络;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高物流企业服务管理水平和物流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金融服务工作。

  支持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新模式,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支持银行业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通仓、质押担保融资、代理结算、物流保险等物流金融服务,联合打造物流金融服务平台。

  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业企业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引导物流业企业利用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等债券,引入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多种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积极组建物流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全省物流产业发展。

  (七)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

  加强物流统计调查和物流行业形势分析预测,构建组织体系完善、调查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及时准确反映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保护行业正当权益的职能。通过理论研究、信息统计、诚信体系建设、推广物流行业标准、职业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


  六、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报送省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