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九江市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市场主体 > 生产制造物流 >

制造强国砥砺奋进 中国制造加快成长

时间:2022-07-19 16:46 来源:未知 点击:
江西省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进行网页播放器升级!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关键。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已经初步甩掉了“大而不强”的帽子,表现出“大而有韧性”。制造强国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智能制造可以说是首功。十年来,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技术驱动共同作用,在中国形成了智能制造热,制造业企业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取得重大成效。

“未来四年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非常关键的时期。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我国推行数字化、智能制造任重道远。下一步制造强国建设应特别需要扬长补短、锤炼产业和企业‘雄兵’。随着中国制造业正发生历史性转变,我们相信,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之梦已为期不远。中国制造业将会以一个硬汉的姿态挺立于世界。”屈贤明说。


从“大而不强”到“大而有韧性” 制造强国建设稳中向好
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展如何?

屈贤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1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然而,中国制造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五大短板,大而不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5月,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制造强国的文件。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是走向制造强国的宣言。

自2015年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来,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进展如何?目前,对于中国制造业,国内有三种不同认识:大而不强、大而有韧性、已是制造强国。中国工程院2021年12月发布的《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表明,2020年,在对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考验下,中国制造业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越战越强。

长期以来,对中国制造的主流看法是“大而不强”,形象地说就是一个“虚胖子”。但2020年在严峻的考验中,在强大的外力冲击下却岿然不动,这表明中国制造已甩掉了“大而不强”的帽子,显现“大而有韧性”。韧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抗冲击能力,在强大的冲击波下能站稳脚跟;二是应变能力,能迅速应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乱阵脚;三是生存发展能力,在严峻的环境下不仅能生存,还能向前发展,越战越勇。

制造强国战略是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家话语权、凝聚人心、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实体经济的一面旗帜。2015年到2020年,是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第一个目标实施的上半程,制造强国建设总体趋势稳中向好,基本按照预定目标前进。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一大亮点,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作用凸显。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与美德日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增加值已经相当于美德日三国之和;中国制造业世界领先和先进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正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中国拥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投入与产出双提升;强基固本初见成效,部分“卡脖子”问题有所缓解。

为能客观、准确地判断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地位,我们从联合国工发组织、美国德勤会计事务所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日本著名商业周刊《东洋经济》对全球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发现,国外对中国制造业的评价都肯定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处于世界前列。不过,我们不应夜郎自大,过高估计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但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过于悲观地看待中国制造业。


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技术驱动共同推动形成智能制造热
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怎么样?

屈贤明:制造强国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从技术路线上看,智能制造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首功。

2011年,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现象,当地企业和政府相继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对策,并进而演进为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这就是说,企业需求是催生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动因。

同时,政府的引导作用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也适时提出了“智能制造装备专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方面最先启动的专项计划之一。2015年,由工信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从大面积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抓好智能工厂的试点、以制造工艺的优化和智能制造装备自主化为核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艰辛的难题等方面指导制造业转型升级。

还应指出的是,新世纪以来,移动互联、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是引领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技术驱动共同作用,在中国形成了智能制造热。企业既是智能制造需求的主体,也是投入、实施的主体。当今广大企业已普遍认识到,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企业进行改造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自发的迫切需要。

10年来,智能制造发展和推广应用,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粗略估计,全国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推行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在解决用工难用工贵、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交货期、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产品和质量一致性方面作用凸显,许多建成了数字化制造、生产线、车间、工厂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用户实地调查后很容易下决心签订合同。

目前,智能制造应用最广泛的场景包括远程运维、质量管控、协同设计、数字孪生、数字化车间/工厂、共享制造、定制生产、物流仓储、工艺革新、精益管理、营销服务、解决方案等。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引发一批新的制造模式诞生,例如定制化生产、共享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服务、智能家居生态圈等,其推广意义很大。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工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工业企业总量的90%以上。在企业推行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普遍存在着“大企业唱戏,中小微企业观望”的现象。中小微企业难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等痛点问题。当前,要重点抓两件工作:第一是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冠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这些企业是我国产业基础再造的中坚力量和主要保障。第二是支持在一些地区进行探索和试点。近几年,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为特点的浙江已成为先行者,取得一定的经验,形成了支持中小轴承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昌模式”、支持中小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兰溪模式”,并培育了一批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低成本”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加强对浙江等地的指导和支持,形成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世界难题的浙江方案,并在时机成熟时出台指导文件加以推广。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制造业企业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应该看到,推广应用的只能是少数企业,技术水平和效果有待迭代升级,改造所需装备和软件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制约,绝大多数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推行数字化、智能制造任重道远。


扬长“补”短 锤炼产业和企业“雄兵”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我国离制造强国还有多远?

屈贤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未来四年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非常关键的时期。在看到近年来中国制造优良表现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制造与美德日制造强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业基础薄弱、一批“卡脖子”难题亟待攻克;创新投入不足,效能不高;世界知名品牌数量很少;能源消耗偏大,制造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未来四年,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大的挑战,但也应该看到出现了一些十分有利的因素。一是全国上下对制造业重要性的认识空前一致,对发展制造业高度重视。二是美国用芯片对华为等企业的打压使国人猛醒,产业基础不牢可以使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窒息,必须动员全社会,打一场产业基础再造的攻坚战。三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在遭遇困难时发挥重大作用。四是完善的制造体系和总体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保证中国制造业可适应低中高三种不同档次产品的国内国际需要,能抗击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五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释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

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到2025年,中国综合实力继美德日之后,第四个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将超过日本,接近德国。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最缺什么?下一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应该注意什么?

屈贤明:国人更多说的是我国制造业这不如人、那不行,更多关注的是补短板,但对我国有优势的产业、技术群,即长板,却说得不多,关注不够。

2020年,我国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42家,只比美国少1家,但我国42家企业的利润只有美国43家企业的1/3,更缺少如GE、IBM、波音这样的企业。

我认为,下一步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应特别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扬长补短。我国制造业有三大领域与国际制造强国差距巨大,也是“卡脖子”的短板:集成电路及专用制造装备、航空发动机、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我国应发挥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力争3-5年突破。但是,一味被动补短板不是唯一战略选择,还有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即采取非对称的产业发展战略,对我国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力促进其更强,即锻长板。初步梳理,我国有约30个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地位。总之,要拿得出手,拿得住人,有国际话语权,有国际控制力。

二是锤炼雄兵。一个制造强国必须打造一批世界卓越的企业;一批具有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能力及国际市场控制力的大型企业;一大批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形成蚂蚁雄兵;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供应链安全可控、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未来,随着我国拥有一批世界有影响力的“长板”优势产业、拥有一批世界卓越的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中国制造业将会以一个硬汉的姿态挺立于世界